发布时间:2022-11-23 15:48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11月21日报讯】万顷碧波平如镜,鉴水悠悠,自古与会稽山交相辉映。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拟定了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鉴湖旅游度假区赫然在列。水韵悠悠、人景相依的美丽图景,正是水乡绍兴的一抹动人剪影。
在绍兴,7031条河道连绵泛决,串联成总长11009公里、总水域面积628.3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59%)的密布水网。单从数据来看,如果要给这座城市增添一个独一无二的自然印记,那么,水色风光无疑是最具地方标识的生态底色。
回望过去十年,绍兴制法规、定行动、抓治水,在“河长制”基础上率先推行“湖长制”,高标准落实“五水共治”,强力推动“美丽河湖”向全域纵深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旨在重塑山水格局,全力正本清源。到2021年,绍兴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群众治水幸福感指数实现“八连升”,以河湖为联结,稽山鉴水底色更靓,水陆两岸处处可见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生态美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治水也迈上了新征程……
解码治水顶层设计
今年,正好是绍兴实施“河长制”的第十年。
2012年,绍兴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对市区二环以内的49条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意见》,成为全省第二个推行“河长制”管理模式的城市。一年后,随着全省“五水共治”启动实施,“河长制”工作在全市铺开。
在每年的优化升级中,绍兴的“河长制”管理模式成为省内模范。调整后,一位市领导任一个片区(流域)市级河长,同时我市对市级河长管理的河道按流域和片区进行了重新划分,由原先的35条市级河道调整为27个流域(片区)74条河道。与之同步进行的还有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的全面升级,真正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夯实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基础。
学习经验走在前,自创动作勇为先。
2017年,我市在省内首创“湖长制”管理工作,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意见。2018年,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为中国“河湖长制”输送了丰富的绍兴成果,也为各地提供了借鉴。
从载誉满满的绍兴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治水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没有统领性质的总纲领,治水如同一盘散沙。特别是绍兴河多湖广,东打一枪西打一棒,往往事倍功半。”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说。
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过去几年,具有创造性、系统性的政策还有很多——
围绕“五水共治”大主题,聚焦绍兴水污染和水质性缺水实际,制订“截、清、治、修”四大治水标志性措施,实施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部门镇街一一挂联,全面打赢“碧水保卫战”。坚持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出台行动方案、排查指南、建设意见、长效管理、验收办法、资金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高规格召开全市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强化“项目带动、清单管理、考核倒逼”。
今年5月,市治水办体制调整,重组治水力量,制定印发了2022年度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清单、属地政府工作责任书、考核评分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清单式、项目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今年初至今,全市完成“五水共治”重点项目投资22.96亿元,11个国控、25个省控考核断面Ⅰ~Ⅲ类比例均为100%,功能区达标率为96%;8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从“五水共治”到“五水共智”
初冬的鉴湖江畔,波光粼粼,碧水微澜,远远望去,三两只白鹭与鸳鸯为伴,怡然自在。在周边居民的记忆里,人与花草鱼鸟相依相存,是这几年才有的美景。
通过“五水共治”,这样的美丽河湖和生态景象比比皆是。
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 “五水共治”战略部署,将治水作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作为优环境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治水成为了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大事。2014年,我市作出“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重大决策部署,一场具有绍兴特色的“五水共治”就此拉开帷幕。
绍兴河多湖广,“美丽河湖”建设是我市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标志性工程。自2018年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谋划推进“十江百河千溪水美”工程建设。
在刚刚召开的绍兴市实施河长制10周年暨“幸福河湖”全民护水公益宣传活动上,公布了我市近年来扎实创建“美丽河湖”的最新数据,包括越城区迪荡湖、柯桥区鉴湖江、上虞区曹娥江城防、诸暨市白塔湖、嵊州市“诗画剡溪”、新昌县天烛湖和韩妃江等在内的“美丽河湖”,已成为外地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休闲娱乐重要场所。同时按照以水为脉、连线成片的思路,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景观带建设,加快打造全域大景区大花园,一幅“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城水相融美丽画卷呈现在越州大地。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是新形势下“五水共治”工作进一步从治标向治本、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的核心载体和主要突破口。2018年,我市出台关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高标准治理巩固突出水环境问题、改善城乡总体面貌的关键之举,要求在4年内打通全市排水“经络”体系,这意味着“治水”从“面子”向“里子”的大迈进。
数字化是破解新时期“五水共治”难题的关键。各地通过数字化赋能,将现代技术融入“五水共治”,推动我市“五水共治”向“五水共智”转变,促进治水高质量发展,确保全民共享治水成果。
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生态底色的持续擦亮,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的“造血功能”。
唐诗之路上,湖光山色、亭台楼榭。曾经吸收滞纳千万立方米洪水的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摇身变成宾客纷至的旅游观光地——总面积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的艇湖城市公园。
艇湖城市公园所处的位置是嵊州市蒋林头村湛头自然村,这里地势低洼,长年饱受洪水侵袭。为此,嵊州于2016年起开始规划建设艇湖城市公园,融合“水利、旅游、景观、生态、文化”等功能,围绕“山水文化绕双轴,一江双堤联八景”的空间框架,集中展现嵊州历史渊源、文化名人、山水风光。如今的艇湖城市公园内坐落着剡溪蕴秀、洄溪泛月、诗吟画屏等8个景点,形成了“一湖两堤、三线五区、七岛八景”的景观格局,除了能为市民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的功能,还是剡溪风光地方特色的旅游新名片。
这是我市以水为脉、串珠成链、全域提升的一个缩影。
在诸暨,当地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充分挖掘水环境价值,探索滨水经济带,形成沿岸居民生态宜居与经济发展互生共融的风景线。金沙丛林漂流、汤江岩景区龙舟竞速等项目入选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增收近2.5亿元。此外,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诸暨以治水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养殖,实现“生态力”与“生产力”互相转换。目前,诸暨已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9个。去年,珍珠养殖总产值达177亿元,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经济带相互辉映,成为诸暨走向共同富裕的“黄金线”。
河网安全是共富保障。当前,水资源、水安全与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合理开辟新水源,是新阶段我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镜岭水库工程应时而生。据了解,该工程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水生态环境改善、发电等综合功能,拟建坝址位于澄潭江干流——新昌县镜岭镇溪西村上游。水库建成后,不仅可以提高曹娥江流域防洪标准,每年还可为全市提供更多优质水。目前,镜岭水库工程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这也是我省“十四五”时期单体投资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的水利工程,也是绍兴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
人水相亲,还体现在饮用水问题的解决上。位于曹娥江下游的汤浦水库解决了虞绍平原30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成为绍兴最主要的“大水缸”。
如今的绍兴,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绍兴实践更加生动具体,为奋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