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5:39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月29日报讯】从2012年起,绍兴市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绍兴境内的江河湖泊实现了由脏到净、由清到美的蝶变。
站在历史新节点,2023年7月,浙江发布省级1号总河长令,开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新征程。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调研,强调“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
绍兴市紧跟时代召唤,发布了《绍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围绕“防洪更安全”“生态更健康”“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富民”“管护更智慧”五大目标,全面细化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库,清单式明确项目内容和责任主体。
一场覆盖城市乡村、惠及大江小河的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全面启动。绍兴市以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激发新时代发展活力,争做兴水富民示范。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
高位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市域内河网密布、水系丰富,纵横交错流淌着数千条河流。一直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治理。
对于江南水乡绍兴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绍兴市紧扣‘截、清、治、修’四大环节,河湖长积极投入‘十大’攻坚行动。河流实现了由浊到清的巨变,水质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绍兴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从净到清、再到美,绍兴全力治水,只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幸福河湖建设快马加鞭,绍兴市先后出台了《绍兴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绍兴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区、县(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规划》等,用制度化、标准化手段,有力、有序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各项工作。
绍兴市在建立全市河湖长制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领导小组,全市36个市级部门作为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领办“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五大行动任务,共享资源,协同作战,共同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绍兴市把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实施“四个一”督查制度,全面加强项目化、清单化、考评化管理。
目前,绍兴市6个区、县(市)均已成立建设幸福河湖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全域覆盖。按照《绍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年度工作要点》,绍兴市将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部署传达至各级河长和各级各有关单位,全市上下迅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2023年9月7日,绍兴市以第2号总河长令的形式发布《绍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谋划以幸福河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绍兴将全力建设以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水系为轴的发展带,打造数十条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长廊,建设百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激发千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构建“两带十廊百明珠千里道”全域幸福河湖格局。
“力争到2027年,全市6个区、县(市)均实现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绍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市将积极发挥总河长令推进作用,在“一县一规划”编制、打造幸福河湖试点样板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浙江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绍兴经验。
重点聚焦五大行动
全方位提升河湖治理能力
蓝图绘就,重任在肩。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五大指标,绍兴市加强融合协同,聚力开展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增长富民和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重点行动,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任务落实落地。
2023年,绍兴市河湖长制工作全新启航,在提升河湖治理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市、县两级总河长签发总河长令12个,召开联席会议14次,着力压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市4300多名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达51.6万人次,解决各类问题4189个,建立县级联防联控机制6个,县级“水域监管一件事”覆盖率达100%。
聚焦安全,绍兴全力加强河湖安全保障,推进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全市推进40个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630亿元,海塘安澜工程开工完成率170%,进度超出预期;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显著,实现山洪灾害重点村“一村一预案”全覆盖,病险山塘整治完工64座。
聚焦生态,强化河湖生态修复。绍兴以城镇污水治理、农村水系整治、河湖库塘清淤等为抓手,全面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2023年完成城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项目32个,完成农村水系综合治理168.4公里,河湖库塘清淤300万立方米。绍兴印发《绍兴市蓝藻防控工作方案》,健全蓝藻事前事中事后防控机制,组织开展全市蓝藻防控应急演练,确保河湖水质安全达标。
聚焦宜居,绍兴市把发力点放在优化岸线亲水空间上,丰富滨水绿道,申报了水利遗产和水利工程文化融合案例,不断挖掘拓展城市文化内涵。绍兴建设完成34个亲水节点、16个水美乡镇、50公里滨水绿道,柯桥区老三江闸申报了省级以上水利遗产,越城区浙东运河文化园、诸暨市全国水系连通枫桥段申报了水利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绍兴把护航亚运安全作为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河长办牵头,组织专项攻坚,精准施策,全力推进“护航亚运”河湖水域岸线保护等专项行动。
绍兴市上下联动,通过市级督查、县级互查、镇街自查、公众监督等多层级排查,全面整治河湖库“四乱”问题,及时发现整改各类涉水问题3.88万个,常态化保障了亚运会水环境安全。
绍兴市强化水质黄、橙、红“三色预警”,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推进工业、生活、农业、船舶“四源共治”。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应急处置队伍,购置除藻设施设备,浙东、曹娥江引水工程分别引入水量7.5亿立方米、2.1亿立方米,有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绍兴市的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生态、宜居的水环境,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奠定了坚实基础。”绍兴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幸福河湖共建共享
河湖发展增添新动能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幸福河湖建设的基础,全域幸福河湖,就是在美丽河湖的基础上迭代升级,让河湖从基础的行洪排涝功能向改善宜居环境等综合型功能转变,让河湖更安全,更彰显文化,河湖周边更宜居,更能发挥经济价值。幸福河湖建设将成为惠民生、促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绍兴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守护主要河流水清岸绿的同时,绍兴市还积极开展乡村河道整治,一泓清水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河道“颜值”,助力乡村振兴。枫溪江穿诸暨市枫源村而过,清澈的枫溪江如同飘逸的绿色绸带,给村容增添光彩。枫源村是“枫桥式”特色治水经验的示范地,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枫源村枫桥江壶源江凰桐江的片区建设,凸显了河岸带的景观绿化。改造升级后,不仅增添了小镇魅力,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一江碧波,如画美景。夜幕下的曹娥江“一江两岸”,碧水、灯光、高楼、绿植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美丽画卷。上虞区先后投资10.7亿元建设约5.6公里的曹娥江景观工程,建成水清景美的美丽河湖,营造品质宜居的江滨空间,构建曹娥江城市发展轴、生态景观带。现在,曹娥江“一江两岸”不仅是上虞的景观标志,更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
在开放共享模式的探索上,越城区投资1.74亿元,依托大运河和东鉴湖的资源,把浙东古运河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开放水域空间。柯桥区投入1.44亿元,建立起“鉴湖里”水旅发展资源库,活化了水域岸线空间,村集体年收入持续增加。
诸暨市借助山塘水库产权化改革,打造了“乡村共富水库”的新模式,盘活店口镇等4个镇(街道)集体资产,为村集体增收,同时开辟了浣纱夜游航线,开放河湖水域和岸线空间,在浦阳江两岸形成夜食、夜赏、夜游等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以水美景观为主线,深挖水经济“富民”价值,水美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绍兴各地兴起发展。上虞区陈溪乡的鲤鱼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诸暨市成功打造“西施浣纱”水美乡村共富样板;2023年国庆期间,大量游客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参观游览……
“目前,绍兴市已成功建成‘美丽河湖’102条(个)。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促进‘美丽河湖’建设与‘文体农旅’发展深度融合,做大水产业,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绍兴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绍兴将继续大力开展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增长富民等行动,全力塑造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样板品牌,形成“一县双特色”的幸福河湖示范展示路线。同时,进一步厚植省级美丽河湖底色,发布以城乡水景观为纽带的风景旅游线,打造“美丽﹢”“生态﹢”等精品河湖游线,满足人民群众“亲水游”的需求,不断做好水旅融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