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中国水利报】浦阳江:从“浙江小黄河”到幸福河

发布时间:2024-03-07 17:00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人水和谐浦阳江 石飞飞 供图.jpg

人水和谐浦阳江 石飞飞 供图

【3月7日报讯】浦阳江是浙江诸暨人民的母亲河,哺育了诸暨百万人民,浇灌诸暨良田万顷。

浦阳江又称浣江,又名浣溪,亦称浣纱溪,因西施曾浣纱于此而得名。因西施而名动天下的诸暨,也因西施留下诸多美好传说,这些传说与浦阳江水脉关联颇多。

元代诗人王冕《送汪用衡北上》有诗颂:“今年送客浦阳江,六月秋风吹柳树。”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春波曲》云:“家住春波上,春深未得归;桃花新水长,应没浣纱矶。”明代画家陈洪绶诗曰:“苎萝山下红树齐,浣纱溪上红叶飞;去饮苎萝山下酒,夜自浣纱溪上归。”诗句中洋溢着文人墨客对浦阳江发自肺腑的热爱。

除了温婉典雅,诸暨的水还有豪迈奔放的一面。因河道曲窄,源短流急,浦阳江也曾洪水肆虐,历代为患,被称作“浙江小黄河”。

明代万历年间,诸暨县令刘光复在任的7年间,无数次前往浦阳江勘察沿江地势、水情、埂情、民情,绘制《浣水源流图》,完成著作《经野规略》,提出“怀、捍、摒”治水之法。1949年,“草鞋县长”何文隆借鉴刘光复“怀、捍、摒”治水法,对浦阳江干支流的地形水势进行深入勘察认证,制订了新中国成立后诸暨第一部治水方略《关于整治浦阳江流域水患计划纲要》,形成了浦阳江流域“上蓄、中分、下泄”防洪总体布局的雏形。如今,“上蓄、中分、下泄”的防洪总体布局仍在沿用,《浣水源流图》早已变了模样,绘成了一幅现代浦阳江河道图。

从公元1600年前后的刘光复治水,到1960年代的何文隆治水,到1990年代的高湖分洪闸移位改建,再到今天正在紧张施工的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水,始终与诸暨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

诸暨市近年来以浦阳江治理工程为抓手,秉承“水脉”即“文脉”理念,在浦阳江治理过程中探索“诸暨店口-绍兴-萧山-苏州”这条沿江北上的“西施之路”,打造“会讲故事”的新时代水美景秀“浣纱溪”。同时,在浦阳江城区段实施西施故里景区改造中,通过一草一木、一石一叶、光影、声音、VR和AR等技术将荷花文化、浣纱文化等进一步刻画,在浦阳江沿岸打造以西施故里、西施殿、西施滩、三江口水灯节等为节点的西施文化轴线。

坚持安全、生态、文化、经济的原则,诸暨市连水成网、治水造景、依水创富,统筹交通、旅游、生态等需求,将浦阳江建成推动乡村振兴之河、城市发展之河、区域协调之河。

千百年来,诸暨人对浦阳江表达了千言万语的歌颂,诸暨与浦阳江相生相依,潺潺流动的江水更为这座千年古城永葆活力提供着不竭源泉。

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