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11:20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8月29日报讯】继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后,浙江绍兴市近日又发现了一处都邑外围大型水利系统,目前已确认古代水坝遗迹25处,其中测年确认越国水坝11处。
4700年前古水坝
绍兴曾为越国都城,地势南高北低,南为会稽山系,北为山会平原。据历史文献记载,越国在山麓冲积扇、沼泽平原和沿海地区,兴建了山塘、运河、海塘等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为兴越灭吴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组织多学科团队,对绍兴地区开展古代水利专项调查。此次考古调查主要以山塘水坝为对象,以绍兴地区的会稽山北麓及北侧山会平原为核心,东西略涉萧山和余姚,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在已获得碳十四测年数据的21处古水坝中,早于越国时期的水坝共3处,分别是里木栅处水坝(距今4700年左右)、大坞水坝(距今3300年左右)、马交山水坝(距今3300年左右);属于越国时期的水坝11处,包括横塘、长塘、塘城、裘家岭、秦望、坡塘、云松、黄庙、董坞、兰亭、古城等地水坝,经碳十四测年,距今2500年左右。
从位置来看,越国11条水坝分布在会稽山北麓,1条位于曹娥江以东的四明山山麓。在东西相距50多公里的范围内,呈半环状围护着北部的水网平原。
单级水库和多级水库
古水坝根据库区类型区分,可分为单级水库和多级水库两大类。单级水库包括横塘、长塘、塘城、裘家岭、秦望、古城等6处,是在山谷谷口建造一条坝,形成单级水库结构。
多级水库是同一山谷中由两个以上的水库构成的梯级水管理系统。其中董坞和兰亭构成上下两级水库;坡塘、云松、黄庙构成三级水库结构。从位置来看,3条水坝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建在同一山谷,黄庙和云松均在山谷间建造,相距仅500余米,而坡塘在北侧约1700米处的谷口地带,符合梯级水库的一般选址原则。从体量来看,三条水坝现存的长度、坝底宽和高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符合梯级水库的设计特点。从现存的坝顶高程来看,黄庙水坝坝顶高程为42.99米,云松水坝坝顶高程为35.86米,坡塘水坝坝顶高程为15.21米,符合梯级水库的设计要求。
据相关考古人员介绍,在堆筑工艺方面,根据坝体钻芯分析,11条水坝堆筑结构和营建工艺与良渚时期水坝相似。即坝芯采用青灰淤土堆筑,外部包裹黄色黏土;坝体两面为斜坡,顶平,横截面呈梯形。这种坝型结构和堆筑方式能有效抵挡山洪冲击,也能保证水坝自身的稳定性,因此在良渚时期兴起后一直沿用。
兼具多重功能的水坝
根据推测,山塘水坝具有防洪、蓄淡、灌溉、运输等综合功能。
绍兴地势南高北低,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且夏季短时降水量较大,洪涝灾害易发。北部平原濒临杭州湾,容易受到咸潮的入侵。越王勾践迁都绍兴时,面临着严峻的防汛形势。
在山谷地带建山塘水坝,有助于阻挡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保护下游平原城市不受洪水侵袭。当干旱或咸潮时,库内蓄水能保证下游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所需。从运输角度分析,水坝库区在山谷内形成运输通道,方便木材矿产等山地资源外运,并通过平原地区的密集水网通达各处。
绍兴越国水利系统的发现与确认,是继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之后,浙江发现的又一处都邑外围的大型水利设施,是越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为研究中国水利技术史、城市规划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绍兴是可持续性古代水利工程与非工程留存集中的区域。2022年,绍兴全面完成重要水文化遗产调查,共调查遗产500多项。目前,绍兴16处水利遗产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我们也出版了《绍兴水利志》《浙水遗韵·理水绍兴》《绍兴古井》等系列水文化书籍。”绍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现既是考古领域的重大进展,也是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入挖掘、提炼水利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水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