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6:21
信息来源: 市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基本概况
浙东运河始建于春秋,是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 239公里,其中:越城区段长达 22.2公里,历来是绍兴市的行洪排涝通道、灌溉供水通道和文旅舟行通道,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及以上。
浙东运河是越城人民的母亲河,不仅造就了沿岸的文化名城,滋养了千百年古越人民,赋予了越城运河水乡景致,更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对越城的生态、经济、人文、历史产生了长期的巨大影响,成就了独特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2007 年运河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4 年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 年获评省级美丽河湖、2024 年获评浙江省“最美家乡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 打造安全运河。越城区以河道清淤、堤岸加固、河道清障拆违等措施,全面梳理运河水系、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先后实施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越城片)、马山闸强排及配套河道、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古城排涝工程等工程,形成“六横五纵”的防洪排涝格局;依托浙东引水、曹娥江引水等工程,加强科学调度,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保障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创新“河湖监督、数字赋能”的新手段 , 引入无人机、AI 人工智能识别、物联网络、5G 通讯、北斗卫星通讯、卫星遥感等新兴监测感知技术,安装高位监控探头和无人机平台,实现 24 小时动态监测,以现代化科技手段高质量推进运河沿线监管工作。
(2) 打造生态运河。大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对运河沿线污染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推进运河沿线及周边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整治入河排污口;开展河湖“四乱”整治,拆除涉河涉水违章构筑物、建筑物;实施河底清淤清障,定期清淤河道、整治地笼;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运河水系生态修复治理 810 万平方米,治理水域呈现“水下森林”,运河水系生态自净能力基本恢复,水体透明度达 1.5 米,水生态、水环境大幅提升,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
(3) 打造文化运河。运河是越城人民精神的寄托、文化的缩影,沿线文化遗产丰富,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东浦黄酒、水上灯会、水上婚礼、两岸人家、庙会等民俗活动与沿岸的古寺、河居民宅、石亭子、古纤道、古桥和水上交通等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文化盛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环城河、运河园、迎恩门水街、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持续改善运河水环境的同时,有力提升了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和文旅发展水平,2023 年建成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打造了多维度的文化展示与体验平台,已成为浙江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打卡新地标。
三、经验及启示
(1) 系统施策深入优化“水环境”。浙东古运河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开发和利用运河资源的同时,始终注重保持运河的生态平衡和自然风貌,彰显了河流的保护与发展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确保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2) 融合贯通精心深化“水文化”。运河不仅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脉络。在保护运河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和传承运河文化,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使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运河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增强了人们对河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创新发展繁荣“水经济”。聚集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东古运河强调水经济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浙东古运河通过挖掘运河文化、开发旅游项目等方式,成功将水经济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绍兴运河经济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