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3 09:04
信息来源: 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3月28日,“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宣介”活动在新华社“现场云”、中国水利报等多个平台同步上线。作为浙东运河“代言人”,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的西小河带着江南韵味惊艳亮相,成为全国“幸福河湖”典型标杆。
前不久,水利部公布了24个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浙东运河成功入选,为全省上榜的两条幸福河湖之一。西小河全长仅833米,却已流淌千年,它不仅是中国大运河南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绍兴八大历史街区之一——西小河历史街区的核心。
三代河长接力,绘就小河风情
阳春三月,西小河畔,明清风格建筑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水波中摇曳,河面波光粼粼、游船悠悠、古桥横跨,岸边柳树抽绿,繁花似锦,勾勒出一派古朴灵动的江南景象。
“西小河曾经油污漂浮,根本找不到鱼虾的影子,现在真的是大变样了,越来越漂亮!”退休多年的社区原书记陶爱珍满是欣慰。管了20多年,这位“绍兴市最美护河人”对西小河感情深厚,至今仍住在河畔民居,并坚持巡河。
西小河的蝶变,离不开三任河长的接力。2012年,绍兴在全省率先探索“河长制”管理,西小河入选试点,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河长,首任河长的担子即落到了陶爱珍肩上。“以前,家家在河埠头洗衣洗拖把,沿河店铺还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面对居民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陶爱珍暗下决心:护河必须摒弃陋习。她踩着青石板,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守在河边一个个劝,“大家都是老住户,说得多了,也就都能理解和配合了。”
2013年,西小河迎来第二任河长——诸妙茵。此后的一些年,环境整治行动如火如荼。“拆违建、清淤泥,给河道装上纳米增氧设备,还设了17个截流井,从源头改善水质。”诸妙茵说。她还创新管理模式,把河道切成6块责任田,推行“网格治理”,让每一寸河道都有人管、有人护。
“河长制推出后,社区干部拿着扫帚清扫河岸,还有专门的船工一直在河里打捞脏东西,非常负责。”在西小河边住了60多年的朱圭文说,最让她开心的是,“河水越来越干净,又见到了鱼虾踪迹,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第三任河长周丽丽在2019年接过了接力棒。那时,水已经重新变清,“考题”也因此变成了“进阶版”。“西小河与西小路相依相连,我们在河里种睡莲、铜钱草等,打造河道景观,还发起‘绿动小路’行动,通过布置各类花卉造型,全面提升一河一路绿化景观。”周丽丽说,如今,西小河10个大河埠头旁的绿植都由对应共建单位认养,连沿河22个老台门都化身成了“立体花园”。
全民投身护河,筑牢生态根基
西小河南起鲤鱼桥,与环山河相接,北至北海桥,和上大路河交汇。河流途经谢公桥等文物古迹,新河弄吕府门前河段也囊括其中。采访当日,记者看到船工身着救生衣,正在河面上认真打捞杂物。在阳明故里划游船的董师傅说:“每天都有人来回打捞垃圾,一天好几趟,河水挺干净的。”
专人打捞,只是西小河保持洁净的保障之一。事实上,全民护河早已在西小河畔形成共识。75岁的杨小土是河道的“网格长”之一,在西小路96号经营店铺的他,负责王公桥到北海桥河段的巡查工作。从诸妙茵担任河长时起,杨小土就投身护河,每天都会沿河走上几遍,清扫苔藓、捡拾垃圾。一旦发现污水排放等问题,他会第一时间拍照并上报社区。
回想西小河治理初期,杨小土告诉记者:“那时,居民会随意向河中倒垃圾,在河中洗涤是家常便饭,我们佩戴红袖套,开展巡河宣传,并联合社区上门做工作。久而久之,居民也逐渐养成了护河的习惯。”
随着全民护河意识的觉醒,一支名为“薪火”的护河志愿队应运而生。目前,志愿队有56名成员,背后更是联结着辖区2152户家庭的力量。志愿者日常巡河,在职党员认领河埠头,孩子也是“护河小卫士”,“吾水吾治”理念深入人心。社区同样积极创新护河举措,创作《西小人家护河歌》组织居民学唱,设立邻里护河守望角,推行爱水护水积分制奖励办法。250户沿河居民持有绿色账户,通过劝导他人、杜绝自身不文明行为等方式获取积分,兑换相应福利,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护河的积极性。
“居民、商户现在都是护河志愿者,发现情况都会自发向我们反馈。对西小河而言,最宝贵的不是奖牌,而是河道治理从‘政府工程’转变为‘全民习惯’。”周丽丽感慨。此外,共建单位也踊跃参与到护河行动中。据介绍,社区正与越城区法院围绕大运河保护工作探讨共建方案。作为浙东运河的一部分,西小河正凝聚各方力量,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围绕河街并行,唤醒文旅基因
站在谢公桥上,来自温州的游客张先生和女友用相机定格了西小河的美。温暖阳光下,许多游客和他们一样,在河畔、古桥上打卡。“河水清澈,周边民居充满古色古香,我在这里看到了烟雨江南的样子。”张先生说。原来他们从阳明故里出来后,不经意间踏上了西小路,邂逅了西小河,这份意外之喜为此次绍兴之行增添了别样色彩。
西小河川流而过,将西小河历史街区与上大路历史街区紧密相连。西小河历史街区还毗邻阳明故里这一超具影响力的文化大IP,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阳明故里西门出来,西小河的倩影便映入眼帘。游客可以从码头登上乌篷船,沿着河道一路向东南,悠然抵达城市广场,将水乡风情尽收眼底。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这里就热闹非凡,游客一批又一批,光是从门口划过的乌篷船,一天就有二三十趟。”住在西小路28号台门的沈毛姑说,“等夏天荷花开了,肯定能吸引更多上海、杭州的游客过来。”
游客多了,西小河边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过去只有4家店铺,且大多是老饭店。现已增至20家,咖啡店、汉服店、蛋糕店等一应俱全。丰富多元的业态,时尚新潮的装修,让整个街区都充满了活力。”周丽丽说。
开在阳明故里西门旁的“阳明先生的院子”,是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该店负责人透露,当初选址时,就看中了西小河独特的景观优势。“依托西小河打造的就餐环境,充满了独特的情绪价值,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水是绍兴的灵魂,西小河凭借河道、风景与游船,与众多人文景点构成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将有利于提升文旅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一河一街,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必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周丽丽说。今年年初,西小河成功举办“水上货集”活动,乌篷船载着茴香豆在河上划行,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谈及后续计划,她表示将围绕“河街并行”的独特风貌,打造“在地文创”、开发研学路线,开展“商户面对面”等项目,充分发动各方资源,实现街区的业态优化与品质升级。
一幅“河长治、商河兴、民河亲”的江南画卷,正在浙东运河的柔波里徐徐舒展。